• 易迪拓培训,专注于微波、射频、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
首页 > 手机设计 > 手机硬件和基带 > 重装CPU、GPU时代下的机内散热设计(1)PC散热技术演化历程

重装CPU、GPU时代下的机内散热设计(1)PC散热技术演化历程

录入:edatop.com     点击:

多年以来,国内的资讯制造业都是以个人电脑(Personal Computer;PC)为中心主轴,因此对散热技术的关注也多半集中在个人电脑上,直到最近的三、五年,由于日本业者的技术转移,开始投入投影机、大尺寸平面电视等消费性领域,才较为关注个人电脑之外的产品散热设计。即便如此,个人电脑也依然是国内资讯制造的重心之一。

 因此,以下本文将以个人电脑的角度及发展历程,来说明与了解资讯相关散热技术的进化提升。


▲打从1981年的IBM PC开始就有使用电动风扇来散热,图中右处的供电器铁盒内即有电动风扇。



 ■通风孔技术

 虽然在1981年8月IBM公司推出IBM PC(Model 5150)之前,就已经有MITS公司的ALTAIR 8800、Apple公司的AppleⅡ等受欢迎的个人电脑(或称:微电脑,Microcomputer),但是真正的产业规模启动仍多是以IBM PC问世起算。

 以IBM PC来说,当时机内的电路板完全只用「对流散热,Convection Cooling」即可,也就是俗称的气冷法,机内的空间足以让冷热空气进行对流,不过为了让冷空气更快引入、热空气更快排出,因此仍会在机身的较不显眼处(例如:前端底座位置)打上连续成排的散热通风孔(Ventilation Hole),使机内的对流散热更为稳定。

 所以,第一部个人电脑(在此指IBM PC)完全只用对流散热?答案是否,事实上IBM PC就已经用上电动风扇来散热,不过只用于电源供应器(Power Supply,俗称:供电器,也时也称Power Supply Unit,简称:PSU)部分,IBM PC最初只用63.5瓦特(另一说是67瓦特)的电源供应器,之后的后续机种才有用120瓦、150瓦、180瓦的供电器。

 此一冷却风扇主要是为了加速供电器部分的电路散热,而非机内运算电路板(即:主机板,大陆方面称为:主板)部分的散热,虽然它对主机板方面也有些许的散热效果。

 


▲典型的晶片封装用散热片(Heat Sink)。



 ■散热片技术、电动风扇技术

 在IBM PC之后,即便是PC XT、PC AT等也都还是维持仅电源供电器部分有用上风扇,其余的运算电路部分皆完全倚赖对流散热,不过在80286后期与80386前期时开始有让CPU使用散热鳍片(Heat Sink,简称:散热片),这是在80286将运作时脉的频率从16MHz提升到20MHz时所使用,另外80386SX也有使用,除此之外x86处理器多半用新封装、新制程的技术方式来克服散热,使其保持不用散热片也能正常运作,如此一直到80486SX-20、80486DX-25为止,此后的80486DX-33就几乎都要搭配散热片,甚至要电动风扇(Fan)来散热。

 虽说自80486DX-33之后的x86处理器都会用上散热风扇,不过除了处理器外,主机板上的其他电子元件都还不用特别的散热设计,仍然是使用传统的对流散热。

 ■硬件监督技术

 接着进入Pentium世代,在Pentium世代处理器的封装外散热技术开始有两项改变,首先是网路电脑(Network Computer;NC)的冲击,支持NC的业者认为PC对企业用户而言有着高昂的维护管理成本,尤其资讯管理人员发现PC最先也最频繁故障的就是风扇系统,因此经常要花费心力来保养、换新风扇,或者风扇故障仍无法察觉,以致PC逐渐过热而导致当机,使企业用户蒙受损失。

 


▲晶片(处理器)封装上先连接散热片,之后再运用电动风扇加以散热,是今日普遍的机内高热晶片散热法。



 为此PC阵营提出了硬体监督机制的补强、改善方案,透过处理器温度、风扇转速等的监控,使风扇散热效率减弱或失效等问题能获得事先的预警,以预防PC的过热及当机。

 ■致冷器技术

 其次是处理器用电愈来愈兇且愈来愈热烫,用电动风扇散热已逐渐难以因应,因此开始有业者提出用热电致冷器(ThermoElectric Cooler;TEC)的方案,将致冷器装置于处理器封装的上端,然后再将散热片、电动风扇装置于致冷器之上,如此致冷器快速将封装表面的温度导引到散热片上,然后再用风扇加速对流,以此使热获得更快的消散。

 硬件监督机制与致冷器,都约在1996年、1997年间提出,硬件监督机制从提出到今已经成为各型款PC的基础管理功能,而致冷器则因诸多因素而未能持续,一是致冷器与电动风扇相同,自身也需要耗用电力,属主动式的散热器(Active Cooler),且相同的热能消散要比风扇耗用更高的电力,致使PC的总体用电量大幅增加。

 致冷器的另一个问题是:若设计与考量不当,致冷器的强力散热效果会使周遭的空气凝结成水,如同从冰箱拿出一杯冰水放在室温的客厅,杯子因过于冰冷而使杯子的外部表面开始凝结出水滴(杯外附近的空气遭受冷却),致冷器若因强冷而将空气凝成水滴,且水滴未全然蒸发而流至电子系统板上,就会招致危险。

 不过,之后业者将硬体监督机制与致冷器结合,当侦测到处理器温度降低时,也会连带控制致冷器将冷却效率降低,如此就不会发生冷却过度而产生空气凝结成水的问题,使致冷器用于散热设计的实用性获得提昇,然而致冷器的冷却用电效率依旧偏高,所以依然只在高阶高热处理器(或GPU绘图处理器)上使用,而未大量普及。

 


▲2000年Apple Computer公司推出的个人电脑:PowerMac G4 Cube,就以全机完全无风扇为其特点,完全只用散热片进行散热。



 ■尝试捨弃风扇 失败

 Pentium世代之后是PentiumⅡ世代,由于PentiumⅡ处理器捨弃过往传统的接座式连接,而改採卡匣型态的插槽式连接,如此使处理器的体积大增,同时也因此让Intel有意改善处理器散热的想法,期望不再用额外消耗电能的风扇散热,而只用不需电力的散热片、被动式散热器(Passive Cooler),不过由于PentiumⅡ处理器实在太热,即便可装置比过往处理器更厚大的散热片,依旧无法完全因应,所以后续(266MHz以后)的PentiumⅡ仍然回归到风扇散热的作法。

 ■热导管技术

 因体积与面积的大增,而短暂尝试完全回归到无风扇的纯散热片散热时代,这主要是指桌上型电脑所用的PentiumⅡ处理器,而笔记型电脑所用的PentiumⅡ,也因为高热问题也引出了新的散热手法:热导管(Heat Pipe,大陆方面直接翻译成:热管)。

 热导管与散热片相同,散热运作时都不需要使用电能,属被动式散热器,热导管过去是用在航太领域以及大型主机(或其他相关的大型运算设备、系统),然而行动用的PentiumⅡ处理器发出太多的热能,加上笔记型电脑不似桌上型电脑,并没有太宽裕的机内散热空间与电能,尤其是电能问题,在电池电能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尽可能不使用风扇、致冷器等额外用电的散热方式,否则笔记型电脑的待机时间、电池使用时间将会更加缩短,如此外出携用的价值与意义也会打折扣。

挑战零风扇 再度失败

 严格来说,个人电脑除了IBM相容机(x86架构)外也包含苹果电脑公司(Apple Computer)的麦金塔(Macintosh,俗称:Mac)系列,而Mac电脑向来标榜创新,过去至今一直是IBM相容PC的追赶、抄仿对象,Mac电脑在1999年、2000年间也在散热设计上尝试突破,即是从第二代的iMac(1999年)以及PowerMac G4 Cube(2000年)的机种上,尝试全面弃捨风扇式散热,不仅是处理器用的风扇,包括电源供应器部份的风扇也要弃捨。

 麦金塔个人电脑尝试全面扬弃风扇的原因并非是「维护管理」方面的考量,而是「使用舒适性」方面的考量,由于风扇运作时容易产生噪音,而麦金塔电脑的使用者多数都从事创作、设计性质的工作,且习惯于深夜工作,如此较能够专注或产生灵感,然而宁静的深夜却因风扇噪音而不得安宁,反而妨碍、影响了工作情绪。

 取消风扇后的作法其实与过去Intel的尝试相同,改以较厚大的散热片来帮助散热。不过,这项尝试似乎也未成功,不仅PowerMac G4 Cube有过热问题,且后续的麦金塔电脑也依旧使用风扇。

 


▲2004年Apple Computer公司推出新款的PowerMac G5个人电脑,该电脑使用2颗2.5GHz的PowerPC 970FX处理器,并用上水冷循环的散热系统(图中G5字样的铁盒内)。(资料来源:http://www.apple.com)



 ■动态调控技术

 再次的挑战虽然失败,但用户对电脑运作宁静度的意识也已经抬头,然风扇依然是「必要之恶」,因此有了折衷的作法,即是调适性的控制风扇转速,由于风扇转速愈快也也意味着噪音的提升,所以除非处理器温度上升,否则不对应提升风扇转速,让风扇转速与处理器温度呈随时动态性的正比对应调整,以此来减少风扇噪音量。

 ■循环水冷技术

 在使用了通风孔、散热片、电动风扇、致冷器、热导管等散热技术后,个人电脑依然持续寻求更精进、良善的散热方法,对此方案业者引入了水冷散热(Water Cooler)技术,2004年Apple推出新款的PowerMac G5个人电脑,该新款电脑使用2.5GHz的PowerMac G5(PowerPC 970FX)处理器,较之前的1.8GHz、2.0GHz版的处理器更为快速,然而也更为热烫,过去1.8GHz、2.0GHz版仍可用散热片与风扇散热,而2.5GHz则是加入了水冷式循环散热,但同时也仍然要散热片与风扇的搭配,等于同时用上了三种散热技术。

 水冷散热的原理类似冷气机,即是在一个密闭的循环管内装入冷媒,并透过压缩机(马达)的运转使冷媒于管内循环,由冷媒快速吸取处理器的热量,并将热量运到外端他处后加以均化消散。

 水冷散热技术除了冷却(吸热)效率佳之外,另一个优点是低噪音,由于是在密闭管内进行冷媒循环,所以运作上相当宁静,良善设计上可以低于30分贝(相当于人类耳语的程度)。相对的,电动风扇并不易降低噪音。

 既然使用上马达,所以水冷散热为主动式散热,此外水冷散热在设计与产制时也必须相当严谨可靠,理由与致冷器相同,倘若水冷的循环系统有所疏漏,使管内冷媒液体外洩,会对电路板造成损害。

 事实上PowerMac G5并非是第一个使用水冷散热的桌上型运算系统,早在此之前迪吉多(Digital Equipment Corp.;DEC)公司的Alpha电脑即有使用,不过此属于工作站电脑,而非一般的个人电脑,此外过去在x86 PC的个人改装、组装市场中也早有尝试水冷作法。

 在PowerMac G5使用水冷系统后,日本恩益禧(NEC)公司也在同(2004)年推出採用水冷技术的电脑,且为x86架构,NEC的ValueStar G Type TX桌上型个人电脑(Pentium 4)也使用水冷散热系统。此外NEC也在其PC架构的伺服气上使用水冷散热。

 要注意的是,Apple与NEC虽都采行水冷系统,但所用的管内冷媒却不相同,Apple用的是纯水,而NEC用的是甲醇。

 ■持续突破

 很明显的,散热设计所考虑的,绝不单单只是效率问题,还要考虑空间、体积、宁静、电力、维护、安全等问题,甚至成本也必须在意,特别是PC日益低廉的今日,而新的散热技术也通常意味着较高的实现成本,如此在更热烫、更低廉之间求取平衡,将是PC散热设计的重大课题,特别是过去曾发生过为了精省成本,将原本该用三根热导管的机内散热系统降成只使用两根热导管,进而在出货后过热当机而影响声誉,由此更可知散热设计的重要性。

 


▲准系统机内的空间狭隘,如今已愈来愈常同时使用上散热片、热导管、电动风扇等三项散热技术。

上一篇:重装CPU、GPU时代下的机内散热设计(4)电子散热设计、管理速析
下一篇:电容器的技术与应用

手机天线设计培训教程详情>>

手机天线设计培训教程 国内最全面、系统、专业的手机天线设计培训课程,没有之一;是您学习手机天线设计的最佳选择...【More..

易迪拓培训课程列表详情>>

我们是来自于研发一线的资深工程师,专注并致力于射频、微波和天线设计工程师的培养。

  网站地图